成長過程中會產生對神的第一個印象,這會影響我們所看到與聽到的世界。慶幸的是,神主動與我們相遇,這些既定的意識能夠透過神的愛得到轉化,祂要引導我們進入豐盛生命...

人在家庭中成長的過程,會產生對神的第一個印象,也會影響我們所看到與聽到的世界。不過,這些既定的意識能夠透過神的愛得到轉化,因為神主動來與我們相遇,並引導我們進入豐盛生命的領域(參約10:10)。
四種生命的連結
英國心理學家約翰.鮑比所發明的依附理論,是指人從嬰兒期開始,基於本能與他人建立親密連結的需求,一共有四種模式:安全型、焦慮型、逃避型和混亂型。這些依附模式從出生開始,都會與我們的人生綁在一起。這四種連結模式影響到我們與自己、別人,還有與神之間的連結,也特別顯露出我們的盲點和弱點。
安全型是有安全感的連結,50%的人口在這樣的模式中成長,父母親與孩子有很好的溝通與互動,孩子也感受到從父母而來的愛和理解,因此活得快樂並喜歡自己,擁有好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;他們認識神之後,在需要幫助時可以很快來到神面前傾心吐意,唯一需要挑旺的只是更熱切地回應對神的愛。
逃避型的家庭,父母較為嚴厲,掌控性很強,總是讓孩子單獨面對自己的問題,孩子活在被拒絕中也被強迫學習成長,掉淚更是不被允許。在這樣的家庭中,唯一被接納的情緒是憤怒,孩子也漸具批判性,對他人或自己缺乏憐憫,覺得神離他們很遙遠,很難對神產生信任。
焦慮型家庭中成長的孩子,往往情緒高昂,因為擁有很情緒化的父母,孩子的生活總是繞在父母的情緒和需要上。爸媽忽冷忽熱的反應往往會讓孩子不知所措,需要小心翼翼表現自己的言行舉止,長大後也會常將別人的需要放在優先次序。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認識神之後,禱告總會不斷重複以提醒神自己的需求,深怕神忘記。
混亂型的家庭通常會在性、情緒、行為等方面產生暴力傾向,父母常在心中掙扎,無法與孩子連結,也無法對孩子說好話。父母往往焦慮過頭或罹患憂鬱症,反而是孩子取代父母的角色,煮飯、打掃、賺錢養家都會落在孩子身上。有的父母因為無法在配偶身上得到滿足,甚至會與孩子發生性關係,造成孩子多重混亂,一方面覺得自己有能力照顧父母,一方面也會為父母造成他們潛在的傷害而感到害怕、思想混亂,情緒大幅度擺盪,容易誤解如同父母的神會傷害或懲罰他們,對神難以信任。
每個人負面的經驗或行為都可以被神的愛改變和醫治,並重組生命經驗,成為身心靈健康並懂得怎麼去愛別人的人。
與父神合而為一
神是陶匠而我們是泥土,祂完全知道如何在愛中陶塑我們,使生命更加成熟,但在祂捏塑的過程中,不時的微調可能會讓我們不舒服,唯有放掉對自己的掌控,完全信任並讓祂作主,生命才得以完全。
從家庭而來的生命藍圖被震動時,神的恩典與憐憫會抓住我們的生命,讓我們明白交給祂掌權和主導是最美好的選擇;祂的愛托住整個宇宙,祂的話語也得以在我們的生命中彰顯,祂所有的動作都是針對我們所發的「愛的行動」。
首先,祂讓我們被祂更深的愛所吸引,用祂的良善與恩慈完全得著我們,開啟我們對祂純正與聖潔的認識。其次,祂要在祂深深的愛中擴張我們,過去因錯誤經歷造成的判斷,使我們無法看見神眼中自己真正的樣貌,也不認識並信任祂,但祂的愛要在我們的生命中成為一股喜樂的泉源。
神對我們的愛有許多層次且永不止息、沒有止盡,然而我們總是以管窺天,只看到部分。當我們走進祂更深的愛中,可能會猶豫、裹足不前,因為過程中會有我們不熟悉、不安或甚至需要堅忍才能跨越的領域,於是我們以為自己落入苦難,也失去原先的喜樂。但就像鍛鍊身體的人,總是需要經歷磨練的階段,才能擁有健壯的肌肉,我們要進入神更深的愛中,對神有信心,心靈得著更穩妥安定的力量前,也會掙扎與痛苦,這對我們的生命,是一種煉淨的過程。
我們毋須擔心這樣的過程,因為神會保守我們的思想、信心,並以祂強有力的臂膀托住我們,使我們足能忍受。經過熬煉之後,我們會更認識自己的力量,也在加增擴張中進入屬神的所在,擁有喜樂且有創意地執行神所交付的工作。與神連結、合而為一的過程,使我們擁有盼望和分辨力,在震動的時刻不至於混亂而失去信心。
神一步步引領,使我們逐漸將被冒犯和負面的感覺放下,每勝過一個挑戰,就增加一點信心,這些信任會使我們更明白神的良善,也幫助我們的生命能跨出下一步。神期望將我們過去的喜歡、在意和歸屬重新排列,幫助我們不再緊抓努力得來的愛,反而完全放手,領受祂完全的愛、良善與恩慈。
當我們裡面越充滿祂的愛,也就擁有神榮耀的光輝,得以離開原先存在我們裡面的黑暗。舊約有一個以薩迦族,他們如此被形容:「以薩迦支派,有二百族長都通達時務,知道以色列人所當行的;他們族弟兄都聽從他們的命令。」(代上12:32)願我們也都知道自己該做的事。尼希米記也提到,那些隨著尼希米回耶路撒冷的人,將自己從其他人中分別出來與神連結,因為他們明白,包括他們的妻子、孩子、僕人,都立志要遵神的律法而行(參尼第10-13章)。
領受完全的愛與呼召
耶穌進入聖殿教導百姓時,祭司和法利賽人來找祂,質問祂靠著什麼權柄來行這些神蹟奇事和教導,因為他們不明白神的方式。耶穌以一個比喻來回應:有一個人有兩個兒子,當他要大兒子去葡萄園工作,大兒子不去,後來卻改變心意,遵照父親的吩咐去做;父親對小兒子提出同樣的要求,小兒子馬上一口答應,但卻沒有去。耶穌問在場的人,哪個兒子才是遵行父親旨意的,眾人都說是大兒子。耶穌那時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。因為約翰遵著義路到你們這裡來,你們卻不信他;稅吏和娼妓倒信他。你們看見了,後來還是不懊悔去信他。」(太21:31-32)
這個世界越來越黑暗,新冠肺炎讓全世界經歷相當大的震動,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書信提到,末世必有危險日子來到,也會產生極大的震動和混亂(參提後第3章)。保羅更是提醒加拉太教會的信徒,不該受世界的影響,轉離那起初呼召的神,離開基督的恩典,隨從別的異端,並且扭曲神的話,混淆人的視聽,求人的喜悅而不求神的喜悅。(參加第1章)
保羅是相當有學問的人,又非常熟悉聖經。但他也接受神的呼召,在曠野接受三年的熬煉,他深知道要依靠神,進入神的裡面,得著神給他的異象與使命,帶著神的愛與力量,並為了福音與神同行,他留下很多聖經書卷告訴我們,要如何在主裡成長、強壯。我們要竭力認識神,留意自己生命的狀態,明白神要給我們的命定與心意,與神深切連結,享受祂的愛與安息,使我們的生命即便進入曠野或試煉,也能勝過所有的挑戰,漸漸脫離這世界過去所留給我們的慾望和誘惑,抓住並倚靠神的真理與聖靈,得著屬靈的智慧,讓祂帶領我們進入祂所命定的領域,完成祂的呼召。
看見內心裡的耶穌
在馬太福音第16章中,耶穌問門徒認為祂是誰,門徒和當時在耶穌周圍的人都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耶穌。有人說祂是個改革者、反叛者,也有人說祂是從拿撒勒來的木匠,對某些人來說祂就是救主。我們也可問自己同樣的問題,以檢視在與耶穌同行的旅程中,我們會走往何處。
「耶穌是誰?」會直擊我們的信仰核心與認知,更可看出我們生命的藍圖。聖經哈該書的主軸是耶路撒冷聖殿的重建,也是神的百姓與神關係的重建,哈該同時也指出我們該思想自己的道路,神正呼召我們進入一個極深的所在,要常常省察自己的屬靈生命根基,有失落的就要將它重新尋回。
哈該書提到以色列人種很多卻收成極少;為自己蓋造房屋也不乏吃喝,卻沒有得到飽足;賺了錢口袋裡卻有洞(參哈該書1:6-9)。神正邀請我們進入極深、極奧祕的愛中,不帶著任何恐懼,與祂重新對齊,並省視自己的道路。
神期望恢復我們生命的根基,並且完全向神降服,與祂有完全的合一,進入祂對你的呼召與事工中,讓我們都能健康地愛自己、家庭和周遭的人。
(本文整理自 蘇珊巴迪爾辛牧師 系列講道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