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職場領域中,你是急於學會很多,但卻只有皮毛程度,還是希望致力某方面的才幹,擁有相當的專業?
孔毅老師著作《贏在扭轉力》一書中,提到「動力」是一種執行力,就是如何把事情做好的能力。專才或通才是社會上人們不斷在探討的話題,老師在書中建議一個職場新鮮人,應該「先求精,再求廣;先求深,再求寬」,免得成為一個樣樣通卻樣樣鬆的人才。
(周巽正牧師和廖文華牧師對職場新鮮人們的分享)
專注力VS. 寬廣面
有這麼一說,所有要突破阻力的東西都是尖的,可以將力量集中在一個點上,所有要增加阻力的東西都是寬的,比較耗費力氣。有些人打開電腦,可以點出好幾個視窗,同個時間進行很多事,但若要真的投入和專注,同時間做很多事很容易讓人分心。當一個人在進行創作或從無到有的工作時,最需要的是專注力,一旦被打斷,可能產生事倍功半的果效。
從學校剛畢業進入職場時,是從理論進入實際,等到在職場待了一段時間,就可以學習從實際進入專業,再從專業進入實業,接著就往專家的路前進了。這樣的模塑歷程,不管是要創業或成為部門主管(領袖),除了專業之外,是需要講求產品和服務面的。
在提供產品與服務時,使用者往往期待能夠改善生活、突破現階段瓶頸,進而產生對品牌的認同與愛好。一個好的產品與服務,甚至能夠激發使用者的潛能與夢想。許多知名的運動或3C 品牌,能夠擁有忠實的粉絲,正是因為他們優質的服務,創造品牌無形的價值與顧客的認同感。
事實上,很多人在創業或開發新產品時,常會有想要滿足大眾需要的迷思,期望所產出的符合越多人的
需要越好,然而有時在做這種考量時,反而會不經意地失去客群。所以,現代的社會越來越走向求精不求廣的路,也越來越有品牌或特色的觀念。
溝通協調的必要性
在夢想的執行上,除了專精之外,還需要留意與人之間的溝通。執行面多半是與人的互動有很大的關係,因此「溝通」在動力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。舉凡溝通中的應對進退、同理心,或站在對方立場和角度去理解事情的面向等等,也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力。
孔毅老師提到,過去產品要流到市面很注重4P:Product 產品、Price 價格、Place 通路、Promotion 推廣,然而現在卻更要留意另外的4P:Product 產品依然很重要;Problem solution 解決客戶的需求與問題也是要素之一;Process 流程優化,更多考量消費者的便利性;Partnership 戰略同盟,將同事、客戶、供應商都當成自己的夥伴,才能符合現代的需要。
在科技越來越可以取代人力的潮流下,孔毅老師特別提到,工作領域屬於線性思維的越容易被取代,但若是需要考量四通八達的面向,像情感關係、直覺或靈性等領域,卻不是AI 這種人工智慧所能取代。另一個需要思考的是,專業可能努力就可以到位,但是協調與溝通卻需要人性化才有辦法做到。
一萬小時的法則
在執行力的訓練中,除了專精、溝通之外,還更需要留意簡單化。例如敲打一面磚牆,一定是專注在某一點上不斷以機器鑽鑿,如果這邊敲敲、那邊敲敲,是不太可能很快鑿穿出一個洞,使牆面倒塌。加拿大一個很有名的作家格拉德威爾提出「一萬小時的法則」,意謂所有世界級的菁英想要登峰造極,都需要一萬小時的努力。
事實上,這個作家說只要四千小時,就能讓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成為非常稱職的人,如果是五千小時就能成為專家,一萬小時就晉身為世界級的名人。如果一個人一天花八小時,一週只要五天在專業領域的訓練上,兩年( 四千小時) 就可以擁有職業級的能力,然而如果以業餘的水準來自我要求,一天只要花四小時,四年也可以到達職業級水準。
倘若一個人花80% 的力量推一個石頭上山,可能很費力地推到山頂,只得到20% 的報酬率,然而一旦推到山頂,要讓石頭滾下來,等於是花20% 的力量就達到80% 的果效。不過,大多數人上山的過程都會半途而廢,因此就無法享受到從山頂往下加速滾動石頭的成就和喜悅。像大衛打敗歌利亞、約瑟成為宰相都不是一蹴可幾的事,在這些事成就之前,他們在平常的日子,都已經在自己所該負責的工作上努力認真。
在發揮動力去執行我們的夢想之時,應該要抓住求精不求廣的原則,而當我們懂得運用一萬小時的法則,不斷嘗試、不斷突破,相信即使在努力奮鬥的過程中,要花很多心力,過後就能嘗到輕省和成就的喜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