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地球生態與氣候的巨大變化,是全世界的人都應該正視的問題。我們試著從聖經來找找解決方案。
根據聖經啟示錄所說的,地球被毀壞是有階段性的,第一階段是地的三分之一被毀壞,像南亞海嘯、汶川大地震,以及日本的311大地震。第二階段是海的三分之一被毀壞,像珊瑚礁逐漸白化。第三階段是江河的三分之一被毀壞,像水源被破壞、工業或農業排放廢水進江河裡。如今已進入第四階段,就是天的三分之一被毀壞,像近年來嚴重的霧霾,以及崩解廢棄的衛星所形成的太空垃圾,像個環狀物一樣,包覆整個地球。
對於地球生態與氣候的巨大變化,是全世界的人都應該正視的問題。我們試著從聖經來找找解決方案。
聖經裡的生態家
在聖經裡有三個生態家,讓我們逐一來認識他們。
第一個生態家:亞當
創世記第二章中提到上帝讓亞當看守伊甸園,還讓他為所有動物命名,當他為動物命名的時候,一定會開始仔細觀察並瞭解這些動物,所以亞當可以說是人類第一位生態學家。
第二個生態家:挪亞
創世記第七章說上帝要挪亞造方舟,而且要他將各種動物,一公一母,帶進方舟裡,為了保存牠們的種類。挪亞幾乎花了一整年的時間,跟這些動物生活在一起,某種程度而言,他也是一個生態學家。
第三個生態家:以色列人
上帝告訴以色列人:「六年要耕種田地,也要修理葡萄園,收藏地的出產。第七年,地要守聖安息,就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,不可耕種田地,也不可修理葡萄園。」(利未記25:3-4)安息日、安息年,一直到禧年,這三個節期代表人類要與環境中的土地、植物和動物好好相處。
不論亞當也好,挪亞也好,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也好,我們都看見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有個法則,人類應該遵行這個自然法則。
中國與西方的生態觀
中國古人早已明白,一旦對大自然太過於予取予求的時候,大自然就會滅絕,因為大自然一滅絕的話,人類也會跟著滅亡。古語說:「不要竭澤而漁。」「竭澤而漁」就是把溪流裡的魚一網打盡;因此已有不少國家明文規定,捕獲某個尺寸以下的魚,必須放生,讓牠繼續生長。
而在西方,1866年,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提出生態學的觀念,他認為生物與非生物彼此之間是息息相關的,沒有任何一種植物或動物能夠獨立生存。而1935年,英國學者坦斯利提出生態系的觀念,他認為生態系裡的非生物因子,包括空氣、水、土壤和其中的生物之間,都有交互的作用。水是否乾淨,土壤是否適合作物生長,甚至空氣也會造成整個自然界很大的不同。
基督教生態觀
聖經非常看重生態環境的一個循環、互動與共榮。非常親近大自然的靈修大師聖法蘭西斯(1182~1226),他甚至稱鳥為小兄弟、小姐妹,他曾說:「人要看出萬物受造的意義,以溫柔的態度注視萬物。」中世紀德國思想家艾克哈特說:「人跟上帝關係越接近,就與萬有關係更接近。」之後,基督教開始走向人類是高於自然界萬物,進而要來管理萬物這樣的觀念。從靈修的角度來與大地相處,直到後來有一個所謂用科學的方式來觀察與研究萬物的觀點,出現在基督教文化中。
其實基督教在近世代環保這個議題上,有非常多的看法,1972年的時候,天主教教宗保祿六世說:「所有科技的方法對環境保護都屬無效,除非人類徹底改變心態。」也就是說越到近代的時候,大自然耗損的程度,往往跟人類過度開發的野心有關。
以上帝眼光看待世界
有一個漫畫這麼畫著:上帝問亞當說:「亞當,亞當,我賜給你的地球呢?」亞當坐在火堆前面,他手上拿著一根樹枝,把地球串在那根樹枝上,然後就很倉皇地跟上帝說:「我把地球烤了吃了!」這個漫畫非常貼切地講到,上帝賜給我們地球,是要讓我們好好經營與管理它,以致我們能從中得著供養與滋潤,可是如果我們「竭澤而漁」的話,地球就會因為我們的貪婪而失去生命,到時我們就會像漫畫中的亞當一樣,無法跟上帝交帳。
願全球人類都能同心,用上帝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受造的世界,更用我們自己的專業,來友善地球這個環境與生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