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對待陌生人往往能保持耐心和親切,但回到家中面對家人時,卻常常失去理性、疾言厲色,導致不必要的爭執...
我們必須承認,最不容易讓人感受憐憫的所在,居然是最熟悉的「家」。我們對待配偶、孩子或自己,常常比對待陌生人嚴苛。試想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?當我們正與家人激烈爭吵,突然電話一響,正大聲吼叫的你卻能馬上親切地和電話那一端打招呼。為什麼我們面對陌生人就能親切和善,面對家人卻老是失控?
我有時也會對摯愛的人口出憤怒、惡毒、沒有恩慈的話;事後回想,當然極度厭惡那時的自己,更對這種情況感到極度困擾。詩篇第 101 篇第 2 節中,大衛渴望活出無瑕疵的生命,正向神訴說:「我要用智慧行完全的道。祢幾時到我這裡來呢?」卻突然話鋒一轉,特別提及在家庭中需要幫助,「但我要存完全的心行在我家中。」因大衛了解在家庭中,他需要以正直的心行事。
最難擁有憐憫的日常
回顧以下一些日常生活的情境,讓我們思想自己是不是充滿慈愛與憐憫的人。家人正在敘述一件事,無意說錯一個小細節,你會當眾糾正還是毫不介意?家人一而再、再而三,不停犯相同錯誤,你會因此暴怒還是為他們禱告?某位家人比自己更受歡迎,你是嫉妒、意圖挫對方銳氣,還是為他感到開心?當家人們做出你不明白的決定,你是覺得對方動機有問題,還是相信這始終出於善意?我們真該好好學習給予家人更多寬容。
過去我常說:「憐憫是有行動的愛心。」憐憫不是感覺、不是情緒,而是行為、抉擇與決定。真正的愛心,也必然帶來真正的憐憫。我們所熟悉的哥林多前書第 13章,通篇主題都在談「愛的真諦」,從中亦可歸納出真愛的許多特質。對照世間許多歌頌情愛的歌曲,唱的卻是情慾;情慾是自私、攫奪、僅關心自己的感覺,而真愛却是給予、利他、在乎對方的感受。我們先來了解當中四項特質,幫助我們更能向家人展現愛心,同時給予更多的憐憫。
管理怒氣
第一項特質是「輕看惱人和冒犯你的事」。輕看就是不理會、不在意。人生絕非一帆風順,家庭與婚姻中更埋藏許多令人感覺冒犯、生氣的事;然而哥林多前書第 13 章第 5 節卻說:「不輕易發怒」。首先,讓我們來了解何謂「怒氣」,它是最容易被誤解的情緒,同樣也最不受控。忿怒不全然是罪,因為神也會發怒,當神看到人被傷害、遭受不公不義的對待時就會發怒。而人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,因此也會發怒,甚至可說怒氣是人生活的一部分,生氣更是神所賜的一種能力。生而為人,絕不可能從來不生氣,但必須學會約束及善用,讓怒氣成為人生的正資產。怒氣有好壞、公義等等區別;當看見種族偏見、各種公平正義缺乏,或者婦女遭性侵、孩子被虐待等苦境,你應該要氣憤,這是出於愛的義怒,值得你生氣。所以怒氣的問題是出在動機,我們為什麼忿怒,以及氣了多久,如何表達及處理。若怒氣是出於血氣及自私,那就是錯誤的,長久懷怒更讓內心生發憎惡和苦毒,更加得罪神。
懷抱恩慈之心放下過去,保持盼望
第二項特質是「無論如何,都要以恩慈相待。」每個家庭或家族,都有不好相處的人,處處惹人厭,挑戰我們的底限。哥林多前書第 13 章4 節及 7 節說:「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……,凡事包容。」思想一下,無論這人是否值得包容,我們真做得到「凡事包容」嗎?「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;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。」(箴言 19:11)這段經文提到的「見識」,乃嘗試多理解問題背後的問題。一個難相處、易傷害別人的人,其實內心很受傷,對事物充滿了恐懼和痛苦,若我們能暫時跳過對方的怒氣,看見他們內心的傷痛及恐懼,就有機會開始寬待他們。多了解一個人的背景,自然就會生發耐心。「要盡你的力量,向需要幫助的人行善。」(箴3:27,現代中文譯本)這段經文特別要強調「需要」兩字,雖然許多親友從不以恩慈相待,但我們仍要按他們的需要待之,因為神一直這樣對待我們,祂總是了解我們真正的需要。如同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,當看見受傷的人不是上前探問他是否配受我們的幫助,而是直接按著他的需要幫助他。這就是神的憐憫,也是神以恩慈對待我們的行動,值得我們跟隨並學習以同樣恩慈的心,來敬拜祂。
第三項特質是「放下過去的傷害」。哥林多前書第 13 章第 5 節提到:「不計算人的惡。」但我們卻經常把家人的過錯記在心裡,在爭吵發生時不停地翻舊帳。真正的愛絕不會積累所有過錯、傷害和冒犯,作為日後攻擊對方的武器或自怨自艾的理由。第5節後面又說:「不做害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處……不計算人的惡。」「害羞的事」指的是輕浮無禮的事,而背後的原因正是懷怨記恨,藉無禮的行為將傷痛發洩在別人身上。倘若任憑傷害來綁架自己,就難以活出神的恩慈及憐憫。
最後一項特質是「保持盼望」,相信神會在他們生命中動工,即便目前看不到,但我們仍要相信。哥林多前書第 13 章第 7 節說:「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」愛讓我們充滿盼望,幫助我們遇到任何事都能忍耐;愛讓你在婚姻上信靠神、讓你在面對家人時信靠神,讓你充滿信心。若要在婚姻與家庭上信靠神,就要常常為婚姻與家庭禱告;不管遇到什麼問題,我們只有一個對策,就是「投靠神」,把自己交託在祂的慈愛與憐憫之中。如同先知耶利米,他的人生近乎崩潰,但卻從未丟失盼望,更在盼望中轉向神的憐憫。因神是一切盼望的源頭!
(本文摘自 華理克牧師《憐憫的神蹟 : 向家人展現憐憫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