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徒保羅在〈以弗所書〉這封書信中,提出最實際的課題,就是我們的「日常工作」。讓大衛鮑森牧師透過聖經的內容,幫助我們思想,如何能擁有合神心意的「工作」生活。

保羅相當直率地將各種基督教原則運用在生活的每一個部分,而不是將基督限制在小小的教堂裡面,彷彿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,挪出一個小房間,將基督關在那裡,有空時去見見祂,然後就能到其他房間,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。如果基督不是一切的主,那麼祂根本就不是主。
保羅將這個原則運用到生活的各方面:婚姻、家庭生活、休閒活動與娛樂、教會的人際關係等。而這些層面,正是佔據我們生活中最多的清醒時間。
即時見證基督
可知道如果工作時將基督晾在一邊,就有可能浪費掉至少一半的清醒時間?如果只能夠在休閒時間服事基督,那麼大部分的基督徒,就會失去許多祂賜給我們的時間。換種方式說:大部分基督徒的非信徒朋友,都是在職場上認識的,所以要在職場上,才能將基督的光照在人前。
要注意的是,「光」是射入眼睛而不是耳朵。事實上,我們工作時,應該讓世人看到我們的基督信仰。整天在辦公室利用老闆的時間,向每個人見證福音固然不對,然而有時候主會提醒我們必須見證。就日常生活來說,我們的光應該被人看見。
當我們身處在不喜歡也不想工作的時代
在以弗所書的其他部份我們可以讀到,基督如何改變世人對婦女、孩童、寡婦與孤兒的態度,基督也能夠改變一個人,對工作及其他方面的態度,只不過這個改變相當急遽;因為基督來到一個大家都不喜歡,也不想工作的時代。那時代人的理想是不用工作,就是買奴隸替他工作,與今日許多思潮有雷同之處。
當時,一個奴隸需要30枚銀幣,這就是社會地位的代價。如果你有30枚銀幣,就可以買一個工作的奴隸,你就可以自由地享受休閒、文化活動,以及你喜歡的所有事情。有意思的是,猶大用30枚銀幣出賣耶穌,他大可以買一個奴隸,然後就不必工作。
在希臘和羅馬社會裡,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不用工作,有兩人是奴隸。每個醫生都是奴隸,老師也是奴隸。那個時代雖然已經過去,但現在有的是移民的勞工;很多地方若沒有外勞維持其運作,就會停業,新的模式已經產生。現今確實已經逐漸回到羅馬帝國時代的樣式,它已經腐敗、朽壞而搖搖欲墜。病態社會的徵兆之一,就是財富越來越多,休閒越來越多,而勞動越來越少。
新的工作態度
基督教帶來新工作態度的基礎,以神的工作為根基;神一週只工作六天,所以並非不眠不休。按照神形像被造的人類會發現,若是效法同樣的方式就會得到真正的滿足。創世記第二章說:「神歇了祂一切創造的工,就安息了。」(創2:3) 祂說:「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、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。」(創1:26) 這就是人類的模式:工作,然後休息,這樣就會得到真正的滿足。
耶穌降世的時候,祂是一個工人的身分。我們要記得,雖然祂有三年的時間全職服事,希望大家不會介意我這麼說,但是祂有十八年的時間是在店裡親手做工。祂是神之子,卻有十八年在店裡做工,有三年在拯救靈魂。聖靈同樣是工人,而且有時候是三位一體中最忙碌的一位,總是在忙東忙西。耶穌說:「我父做事直到如今,我也做事。」(約翰福音5:17)